简介
喜欢看历史古代小说的你,一定不能错过这本《大明:史书?朕亲手撕了重写!》!由作者“葱半钱蒜二两”倾情打造,以147836字的篇幅,讲述了一个关于朱由校的精彩故事。快来一探究竟吧!
大明:史书?朕亲手撕了重写!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南海子。
早朝一散,朱由校便带着孝陵卫五千精兵,直奔羽林军驻地。
他要将两支队伍合二为一,打造真正的精锐。
“周将军,你对孝陵卫怎么看?”
“回陛下,孝陵卫战力强悍,无论是鞑子还是建奴,都无所畏惧!”
听周兴武说得如此自信,朱由校来了兴趣。
“那周将军可愿和朕的羽林军切磋一番?”
“谨遵陛下旨意。”
朱由校马上召来英国公,商议比试方式。
张维贤建议沿用前几天全军比武的模式。
朱由校却觉得那样只能看出个人本事。
真正的军队,靠的是协作、靠的是整体,是生死与共。
他当即定下方案:两军各出两千五百人,用木制兵器,以步兵战术实战模拟对抗。
羽林军一听有人要挑战他们,个个摩拳擦掌,斗志昂扬,认为这是来挨打的。
待两方准备妥当,朱由校亲自下令开始。
羽林军按常规阵型稳步推进,步步为营。
孝陵卫则在副将李松平指挥下,分成数个百人队,手持木棍木刀,从多个方向发起突击。
李松平身先士卒,亲自带兵冲锋。
羽林军以盾兵列阵迎敌。李松平见状,马上改变战术,前队迅速变阵,后队的盾兵随即冲出,排成三列,对羽林军发起反击。
同时,他带领其他兵种紧随其后,形成阶梯式推进,每波间隔十余步。
嘭的一声,盾牌与盾牌猛烈碰撞,声震全场。
羽林军阵型开始动摇,被孝陵卫的轮番冲击打得节节败退。
张世泽是皇帝亲自任命的临时统帅,他见阵型大乱,急令各部稳住阵脚。
可惜为时已晚,孝陵卫一波又一波的冲锋,已将羽林军战线撕裂。
朱由校看在眼里,心中已有判断。羽林军不仅输了,而且输得彻底。但这不是坏事,让他们明白,强中更有强中手,别再盲目自信。
朱由校一声令下,比试戛然而止。
羽林军后排的士兵面面相觑,眼前一片混乱,正准备一鼓作气杀敌三千,怎么转眼就结束了?
张世泽瘫坐在地上,心中满是失落。这是陛下第一次让他挑大梁,没想到竟如此仓促收场。
他忍不住望向高台,却正好对上朱由校的视线。
朱由校只是冲他微微一笑。
其实,他一开始就明白,羽林军赢不了。这支军队才合练两个多月,将领也是临时选出来的,战术打法僵硬得很,几乎全靠日常操练的经验支撑。
而孝陵卫这边,虽只有五千人,但世代同袍,彼此熟识,协作默契。打仗不光靠人数,更靠信任。
羽林军距离真正的强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今日这场比试,你们这些将领有什么想说的?”
朱由校目光扫过羽林军的将官们。他为了锤炼他们,特意把哨总以上的人全部召集到帐中。
帐中还有英国公张维贤、张之极,孝陵卫指挥使周兴武、副军李松平,以及五位千户。
刚才的比试,让羽林军一众将领心服口服。
此刻没人敢吭声,一个个低着头,连呼吸都轻了。
李松平上前一步,主动开口:
“回陛下,羽林军从未上过战场,战斗经验几乎为零。军令虽能传达,但执行不到位,不懂变通,缺乏配合,这才是失败的主因。”
朱由校眼中闪过赞许。这话直击要害,正是羽林军目前最大的问题。
他顺势问道:
“孝陵卫也没打过仗,为何能有如此气势?”
李松平答道:
“回陛下,孝陵卫一直遵循太祖皇帝定下的标准训练。当年太祖从全国精挑细选五百名各兵种顶尖士兵,组建孝陵卫,代代相传,从未松懈。”
“臣等也研习兵法。按照太祖规定,只有通过兵法考核者,才有资格升任将官,每一级难度都不一样。”
周兴武也上前补充:
“陛下,孝陵卫三百年来未曾懈怠,虽未出战,但全军上下皆有死战之志。只要陛下一道命令,五千将士,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只为报答太祖与陛下的恩泽!”
孝陵卫,是大明最忠诚的军队。这份忠诚,从太祖起兵之时便根植于血脉之中,延续至今已近三百年。他们世代为凤阳人,早在朱元璋尚未称帅之时,便已追随左右。
“朕打算将孝陵卫与羽林军合为一支军队,诸位怎么看?”
朱由校希望整合天下能战、敢战的兵力,组建一支比太祖时期更强大的军队。
“臣等遵从陛下旨意。”
“周爱卿,孝陵卫中可有擅长骑兵作战的士兵?”
“回陛下,孝陵卫中有两千人可胜任骑兵,骑术和射术都不逊于鞑子!”
朱由校听后眼神一亮。骑兵,而且是不输于鞑子的骑兵,让他心中燃起希望。
“那有没有能披重甲的士兵?”
“回陛下,暂无。”
周兴武回答的语气明显弱了几分。
朱由校并未责怪。他清楚,这个时代的人,只要能吃饱就已心满意足。他相信,只要改善孝陵卫的伙食,将来一定能培养出更多适合重甲作战的士兵。
“王伴伴,拟旨:羽林军四大营扩编,升任周兴武为虎贲营参将、李松平为骁骑营参将,千户李之龙、千户周文刚为虎贲营游击将军,千户李文胜为骁骑营游击将军。”
“另设辅兵一营,定月饷二两。羽林军正兵每月考核一次,实行末位淘汰,最后一百人调入辅兵营;辅兵营中成绩最优的百人则补入正兵营。若正兵战死、伤残或退役,均由辅兵营补充。总兵力暂定三万人,由千户李威任辅兵营参将、千户周平恩为游击将军。”
朱由校看向两位千户,继续说道:
“辅兵营训练标准与正兵营一致,每日训练四个时辰,但训练内容与强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他略一沉思,转向张维贤:
“京营还有多少战马可用?”
“回陛下,约有五六千匹,但其中半数已不适合战场使用,陛下是否需要?”
朱由校盘算了一下,羽林军现有四千匹马,孝陵卫有两千匹,再加上这三千匹,共计九千匹,眼下应够使用。其余战马可用于运输。
“老国公再走一趟京营,把三千营的战马全部调来。同时再挑选一批军士进入辅兵营,标准可稍低,但仍需择优录取,若人数不足,便从民间招募,方式与前次相同。”
“将神机营中可用的将领与士兵也一并带过来,优先训练火器使用。”
“即刻组建后勤司,暂由王体乾与张之极负责,从宫中抽调三百名太监协助。将全军火头军集中管理,并再招募三千人。今后羽林军的军粮与饮食调度,皆由后勤司负责。”
“奴婢遵旨!”
“臣遵旨!”
王体乾从南京回来之后,总觉得自己被皇爷给忘了。说好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结果变成了御马监的大太监,虽然差不多,心里却总不是滋味。如今皇爷总算又想起自己了,这差事一定要办得妥妥帖帖。
朱由校转头对周兴武、李松平、张维贤说道:
“今后羽林军的训练就交给你们三人。朕给你们三个月时间,务必要让全军人人能战。训练可以再加大力度,朕三个月后就要用兵。特别是骁骑营的三千骑兵,必须练出个样子来,别让朕失望!”
“臣定不负陛下厚望!”
“好了,今天的军议到此为止,大家都回去休息吧。”
待众将退下后,朱由校深吸了一口气。眼下,只剩参谋司的事了。
他打算在全国范围内海选人才,亲自出两道题,面向天下发布诏告。凡是有自信、有能力的人,可在除夕前三天来京,将答案交给北镇抚司。
北镇抚司会将答卷呈递御前,朱由校亲自过目。凡是通过的,便可得到皇帝亲自召见,并当场再出一道题进行考核。
能通过这三道关卡的,就有资格进入参谋司,而其中表现最出色的人,还会被赐官,并可在御前听命,可谓一步登天。
朱由校花了整整一个时辰才敲定这两道题。他看着眼前的试题,仿佛已经搅动了整个大明的风云。
“王朝辅,明日将圣旨与这两道题一同诏告天下。”
————
皇宫
“启禀陛下,此次抄家共得白银二百八十九万七千六百二两,黄金六万三千五百两。其余古玩字画、店铺田产预估可变现一百二十万两。”
许显纯这些日子只干了两件事……查文官、抄文官。
朱由校翻着手中的账册,又进账了几百万两银子。有钱的感觉,真的很踏实,很舒坦。
“王伴伴,宣旨吧。”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锦衣卫都佥指挥使许显纯忠心为国、功绩卓著,升任锦衣卫指挥使。北镇抚司缇骑每人赏银二十两。”
“臣叩谢陛下恩典!”
许显纯此刻激动万分,终于坐上了锦衣卫指挥使的位置。
“那些文官还是得盯紧些,这段时间给朕查出几条大鱼来。朕等着你的奏报。另外,锦衣卫今日放半天假,让兄弟们轻松轻松。”
“谢陛下厚恩,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接下来的时间里,朱由校一直在乾清宫处理政事。他已经许久没有这样静下心来看奏疏了。之前在南海子住了些日子,除了辽东的战报,其余的奏折都没顾上看。
“皇爷,魏忠贤到了。”
朱由校揉了揉眼睛,看字看得有些头晕。
“让他进来。”
魏忠贤是来向皇上交差的。这几日,他带着东厂的人跑遍了京城,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找到了三千多名合适的工匠。
“干得好。朕让你留意的安静地方,有眉目了吗?”
朱由校一边翻着手中的奏章一边问。这是南京的孙云鹤快马送来的,前天才送到宫里,朱由校直到今天才有空查看。
江南几省听说皇帝两次上朝都处理了一批东林党人,现在个个都提心吊胆,已经在商量着怎么向皇上发难。
不少东林党和复社的人四处散播言论,说皇上的脾气太暴,把他比作纣王和隋炀帝,说什么“天降暴君,大明要完了”。
“回皇上,一切都安排好了,只等皇上亲自定夺。”
朱由校看完奏报,让王朝辅收了起来。这些人治国不行,造谣可真是一把好手。看来,那份报纸得尽快推出来。
“现在就去办吧,早上把这件事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