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包公断奇案》这本历史古代小说造成的玄念太多,给人看不够的感觉。一凡红尘笑虽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词造,但是故事起伏迭宕,能够使之引人入胜,主角为包公公孙等。喜欢历史古代小说的书友可以一看,《包公断奇案》小说已经写了170158字,目前完结。
包公断奇案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结案无头尸案的第七日,开封府衙迎来了一位不寻常的报案人。天色将晚,包拯正在后堂审阅卷宗,忽听前衙鼓声急促,紧接着展昭快步进来,面色凝重。
“大人,国子监司业杨大人求见,说是崔博士暴毙,死状蹊跷。”
包拯眉头一皱。国子监乃国家最高学府,博士暴毙非同小可。他立即整理衣冠:”请杨司业进来。”
杨司业年约五旬,须发花白,此刻却面色惨白,额上渗出细密汗珠。一进门便拱手道:”包大人,出大事了!崔明远崔博士今日申时被人发现死于书房,死时…死时面带诡异笑容,实在骇人!监内诸生议论纷纷,下官恐生事端,特来请大人做主。”
包拯与公孙策对视一眼,立即起身:”备轿,去国子监!”
国子监东厢博士房中,烛火通明。崔明远的尸体仍保持坐姿,伏案而亡,面上凝固着一个夸张的笑容,嘴角几乎咧到耳根,双目圆睁,显得分外诡异。
包拯戴上公孙策递来的素绢手套,仔细检查尸体。崔明远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清癯,此刻却因那诡异笑容而扭曲变形。
“死亡时间?”包拯轻声问道。
仵作躬身回答:”约在今日未时到申时之间。体表无外伤,也无挣扎痕迹。初步查看,不似中毒。”
包拯轻轻抬起死者的手,发现指缝干净,指甲呈健康的淡粉色。”杨司业,崔博士近日可有异常?”
杨司业擦了擦额上冷汗:”崔博士近日潜心编纂《宫廷乐谱考》,常常废寝忘食。昨日还与我讨论书中内容,精神甚好,怎会…”
“《宫廷乐谱考》?”包拯目光扫过书桌,发现一叠手稿,”可是此物?”
杨司业点头:”正是。崔博士精通音律,受命整理历代宫廷乐谱,已历时三载。”
包拯翻阅手稿,发现大多是专业乐理记载,直到最后几页,笔迹突然变得潦草,内容也转向先帝时期的宫廷乐师名录,其中”梅”字被反复圈画。
“这位梅姓乐师,杨司业可熟悉?”
杨司业面色微变:”这…下官不甚了解。先帝时期的事,距今已二十余年了…”
包拯察觉杨司业言辞闪烁,正欲追问,展昭突然从门外进来,低声道:”大人,学生在隔壁书房发现这个。”他递上一方粉色丝帕,上面绣着一枝白梅,角落里还有个小小的”梅”字。
“可有人认得此物?”
一旁伺候的书童突然开口:”回大人,这像是梅娘的手帕。崔博士近日常去’听雨楼’听梅娘唱曲…”
包拯眼中精光一闪:”梅娘是何人?”
书童低头道:”是城南听雨楼的头牌歌伎,唱得一手好曲子,尤其擅长《梅花三弄》。崔博士月前偶然听她唱曲,惊为天人,此后常去听曲,还说要为梅娘写新词…”
包拯将丝帕收入袖中:”公孙先生留下查验尸体;展昭随我去听雨楼;杨司业,崔博士的住所暂时封锁,任何人不得擅入。”
听雨楼是城南一处雅致茶楼,以歌伎唱曲闻名。包拯换了一身便服,带着展昭扮作寻常客人入内。楼内灯火通明,中央小台上,一位素衣女子正在抚琴唱曲,歌声哀婉动人。
“那就是梅娘?”包拯低声问引路的小厮。
小厮摇头:”那是柳姑娘。梅娘今日身子不适,未曾登台。”
包拯取出一小块碎银:”我家主人慕梅娘之名已久,可否通传一见?”
小厮犹豫片刻,接过银子:”容小的去问问。”
不多时,小厮回来引路,带二人上了二楼一间僻静雅室。室内陈设素雅,一位二十五六岁的女子临窗而立,身着月白衫子,面容清丽却带着几分憔悴。
“二位客人找梅娘有何贵干?”女子声音如清泉击石,十分动听。
包拯拱手:”可是梅娘当面?在下有些关于崔明远博士的事想请教。”
梅娘闻言面色骤变,手中团扇”啪”地落地:”崔…崔博士他怎么了?”
包拯仔细观察梅娘神色:”崔博士今日暴毙,死状蹊跷。梅娘与崔博士交情匪浅,可知他近日可有仇家?或是遇到什么麻烦?”
梅娘踉跄后退,扶住窗棂才没跌倒,眼中瞬间涌出泪水:”不可能…昨日他还来听曲,说今日要给我看一样重要东西…”她突然抓住包拯衣袖,”大人,崔博士绝不是自然死亡!他昨日还说有人跟踪他,要揭露一个惊天秘密!”
包拯与展昭交换眼色,沉声问:”什么秘密?”
梅娘咬了咬唇:”崔博士说…他在编纂《宫廷乐谱考》时,发现先帝时期的宫廷乐师名册有异。其中一位梅姓乐师——正是家母——在先帝驾崩前离奇失踪。崔博士怀疑…怀疑这与当时的庞贵妃有关…”
“庞贵妃?”包拯一惊,”可是当今庞太师的胞妹?”
梅娘含泪点头:”正是。家母失踪前曾留下半阙词曲,暗指庞贵妃与人私通。崔博士近日找到了当年知情的太监,得到证实,正准备上书朝廷…”
包拯心头一震。庞太师乃当朝权贵,若此事属实,必将震动朝野。他正欲再问,楼下突然传来一阵喧哗,接着是杂乱的脚步声。
展昭迅速移至门边:”大人,有人闯楼!”
话音未落,房门被猛地踹开,四名持刀大汉冲了进来,为首者冷笑:”开封府包大人?太师府有请!”
庞太师府邸气势恢宏,包拯被”请”入花厅时,一位六十余岁、面容威严的老者正在品茶,正是当朝太师庞籍。
“包大人,深夜造访歌楼,好雅兴啊。”庞太师不冷不热地道。
包拯不卑不亢:”下官查案而已。太师派人强’请’朝廷命官,不知是何道理?”
庞太师放下茶盏:”明人不说暗话。崔明远编造谣言,污蔑先帝妃嫔,罪该万死。包大人何必为一个死人费心?”
包拯直视庞太师:”崔博士死因蹊跷,下官职责所在,不得不查。”
庞太师突然拍案:”包拯!不要以为皇上赏识你,你就可以无法无天!先帝妃嫔清誉,岂容玷污?此案到此为止,明日你就以’心悸暴卒’结案,听见没有?”
包拯面色不改:”下官只认事实,不认权势。若崔博士确系自然死亡,自当结案;若非如此,下官定要追查到底!”
庞太师冷笑:”好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你可要想清楚,开封府尹这个位置,多少人盯着呢!”
包拯拱手:”多谢太师提醒。下官告退。”
离开太师府,展昭低声道:”大人,庞太师这是不打自招啊。”
包拯神色凝重:”立即回府衙,我要重新验尸!此案恐怕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回到府衙,公孙策已等候多时,一见包拯便急切道:”大人,属下在崔博士耳后发现此物!”
他递上一根细如牛毛的银针,针尖泛着诡异的蓝光。包拯接过细看,突然想起什么:”《洗冤录》中记载,西域有种奇毒’朱颜笑’,中毒者会突然大笑而死,面容扭曲成笑状。毒发极快,死后痕迹几乎不可查…”
公孙策恍然大悟:”难怪表面看不出死因!这银针如此细小,刺入耳后发际,几乎不留痕迹。”
包拯沉声道:”能用此法杀人者,必是精通医术或暗器的高手。展昭,立即查访近日开封城内可有西域来客,特别是懂医术的;公孙先生,我们去崔博士住所再搜一遍!”
崔博士的住所已被衙役封锁。包拯亲自搜查,在书架暗格中发现一封信和半块玉佩。信是写给梅娘的,提到已找到”当年伺候庞贵妃的太监刘安”,证实梅姓乐师确因发现庞贵妃私通而被秘密处死;玉佩上刻着”刘”字,应是信物。
“刘安…”包拯思索片刻,”可是先帝时期的内侍省太监?”
公孙策点头:”正是。先帝驾崩后,刘安被放出宫,据说在城东开了间药铺。”
包拯立即命人去寻,却得回报:刘安三日前已暴毙家中,死因同样是”心悸”!
案件越发扑朔迷离。包拯连夜提审听雨楼的老鸨,得知梅娘实为梅姓乐师之女,当年被好心人救出,寄养在民间。而近日确有一西域胡商频繁出入听雨楼,专点梅娘唱曲。
“那胡商可留下姓名?”
老鸨摇头:”只知姓沙,出手阔绰,尤其爱听《梅花三弄》。”
包拯眼中精光一闪:”《梅花三弄》…可是梅姓乐师当年所作?”
老鸨点头:”正是。梅娘得母亲真传,唱得最是动人。”
次日清晨,展昭带回关键线索:”大人,查到那西域胡商了!名叫沙鲁克,自称药材商人,实则精通医术毒理,三日前已离京。更可疑的是,有人看见他曾出入太师府!”
包拯拍案而起:”果然如此!庞太师为掩盖胞妹丑闻,不惜杀人灭口!”
公孙策忧虑道:”大人,此案涉及先帝妃嫔,又无确凿证据指向太师,若强行追查…”
包拯肃然道:”人命关天,岂因权贵而止步?本官这就上奏皇上,请求彻查!”
就在此时,衙役慌张来报:”大人,不好了!梅娘…梅娘在听雨楼悬梁自尽了!”
包拯大惊,立即赶往听雨楼。梅娘的尸体已被放下,脖颈处有明显勒痕,但包拯细看之下,发现她指甲断裂,手腕有淤青,显是曾激烈挣扎。
“不是自尽,是他杀!”包拯怒不可遏,”庞太师这是要斩草除根!”
展昭从梅娘紧握的手中取出一块碎布:”大人,这布料…”
包拯接过一看,是上等的云纹锦缎,一角绣着个”庞”字。
铁证如山,包拯立即回衙写奏折,准备上达天听。然而奏折刚送出,圣旨已到:庞太师参奏包拯”擅查宫闱秘事,有辱先帝”,着即停职反省,开封府事务暂由府丞代理!
包拯跪接圣旨,面色铁青。公孙策和展昭忧心忡忡地看着他:”大人…”
包拯缓缓起身,眼中燃着不屈的火焰:”天理昭昭,岂因权势而改?本官一日不死,此案必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