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面白昼的第 10 个地球日,晨光里的 “月行者一号” 月球车正稳稳地托着生命维持系统,沿着预设轨迹驶向新舱体。车身上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蓝,轮辙在月尘里压出规整的平行线 —— 这是从地球带来的 “搬运工”,载重两吨,定位精度能控制在 30 厘米内,按计划,今天要完成封舱,仍在红湾区白昼窗口期内。
“赵队,第一台设备进入舱门预定区域。” 李昂坐在月球车驾驶舱里,指尖在触控屏上轻点,机械臂立刻调整角度,将氧气循环机缓缓悬停在舱内地板上方 10 厘米处,“自动放置程序启动,误差预计小于 5 毫米。”
赵启明站在舱门口,看着那台半人高的设备被机械臂 “放” 进指定位置,连地板上的固定卡扣都严丝合缝。“比咱们手搬靠谱多了,” 他对着通讯器笑,“当年在酒泉模拟时,周深差点把模拟器撞出个坑。”
周深正蹲在舱外调试激光防御系统的基座,闻言抬头:“那是模拟车刹车失灵!” 他拍了拍脚下的金属基座,这玩意儿是地球预制的模块化部件,四个角的液压柱能自动调平,“你看这基座,按下启动键自己就能找水平,比咱们用水平仪量快十倍。”
吴悠已经把通讯线缆的接口插进了舱壁的集成面板。面板是地球特制的 “傻瓜式接口”,插头对准就能自动吸附,屏幕上立刻跳出 “通讯链路接通” 的绿色字样。“连月尘都进不去,” 他对着接口吹了口气,金属表面连个指纹印都没留,“这密封技术,比地球空间站的还先进。”
林小满的培育箱早就被月球车送进了舱内。她此刻正蹲在窗边,用触控笔在培育箱的控制面板上滑动 —— 箱内的拟南芥已经开了一小片白花,系统正自动调节光照强度和营养液浓度,屏幕上的生长曲线像条温柔的波浪。“刚才地球传来指令,” 她头也不抬地说,“这批花的基因数据要重点保存,它们的抗辐射基因活性比预想好 30%。”
陈悦在舱内的医疗站忙碌。折叠式诊疗床是自动展开的,按下按钮,床板 “咔嗒” 几声就从墙壁里伸出来,连床垫的硬度都能通过触控屏调节。“周老师,过来测骨密度。” 她举着个巴掌大的检测仪,“站上去就行,3 秒出结果,不用像在地球那样躺半小时。”
周深刚把激光基座的固定螺丝拧完,闻言几步跨进舱内。检测仪的绿光扫过他的小腿,屏幕上立刻跳出数据:“骨密度下降 0.8%,较昨日减缓。” 他乐了:“还是自动化好,以前在实验室测,护士得追着我扎针。”
舱外,李昂正操控月球车搬运最后一件设备 —— 激光发射器的主体。这玩意儿像个银色的炮筒,被机械臂轻轻放在舱顶的基座上,接口处 “滋” 地一声弹出锁定栓,严丝合缝得像天生长在一起。“校准程序启动,” 她盯着屏幕上的十字准星,“瞄准西北方向 5 千米的陨石靶标,误差不超过 0.1 度。”
赵启明站在舱门口,看着这一切。月面的自动化设备正在按程序收尾:月球车的机械臂在折叠收纳,舱壁的防辐射膜由自动卷轴缓缓铺展开,连舱门的密封胶都是电动喷枪均匀涂抹的。比起三天前手动调整打印机喷头的日子,现在的效率像按下了快进键。
“吴悠,激光系统联调。” 他对着通讯器说。
“收到。” 通讯台的屏幕上,激光发射器的参数与地球指挥中心同步跳动,“能量输出正常,瞄准系统无偏差,三分钟后试射。”
“各单位注意,试射倒计时。” 赵启明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到每个人耳中。
林小满把培育箱的遮光板调暗,陈悦放下手里的医疗记录,周深凑到舱窗边 ——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舱顶的激光发射器。
“3,2,1—— 发射!”
一道刺眼的白光划破月面,像谁在黑丝绒上划了道银线。3 秒后,远处的陨石靶标爆出一小团火花,碎屑在低重力下慢悠悠地飘散开。
“命中!” 吴悠的声音带着笑,“威力达标,拦截范围覆盖整个基地。”
按地球时间的夕阳西斜时分(红湾区白昼内的太阳位置变化,非黑夜),舱体的封舱程序启动。六个人站在舱外,看着电动舱门缓缓合上,密封圈 “嘶” 地排出最后一点空气,屏幕上跳出 “舱内气压稳定 辐射屏蔽率 90% 防御系统待命” 的字样。
“收工。” 赵启明的声音很轻,却像敲在每个人心上。
月球车已经自动驶回停靠点充电,舱顶的激光发射器在余晖里泛着冷光,舱内的灯光透过舷窗,在月面上投下一方温暖的光斑。林小满忽然指着培育箱:“你们看,花好像更香了 —— 虽然在月球闻不到,但数据说它们释放了更多芳香物质。”
李昂掏出个小巧的存储器,插进舱门的接口:“这是第一阶段的所有数据,刚自动备份完,带回地球能装满三个数据库。”
周深拍了拍舱壁,自动化设备的嗡鸣渐渐平息,月面又恢复了惯常的寂静。但这次,寂静里多了点不一样的东西 —— 是人类用智慧在月球扎下的根,不费蛮力,却稳如磐石。
“明天开始第二阶段,” 赵启明看着渐斜的阳光(仍在白昼内),“先让月球车去周边探探路,咱们在舱里整理数据,还有 4.5 个地球日的白昼,能做不少事。”
六个人慢慢走向临时帐篷,身后的新舱体像个沉默的守护者,舱顶的激光发射器还在缓缓转动,警惕地望着深邃的宇宙。月尘在他们脚下簌簌作响,却再也盖不住那些被精密仪器压出的、整齐的痕迹 —— 这是人类送给月球的,第一份带着科技温度的答卷,写在 348 小时的白昼里,字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