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文学
高质量小说推荐
《逆光九月》小说章节在线试读,《逆光九月》最新章节目录

逆光九月

作者:山月空闲

字数:108036字

2025-08-19 19:08:58 完结

简介

男女主角是林未沈砚的完结青春甜宠小说《逆光九月》是由作者“山月空闲”创作编写,喜欢看青春甜宠小说的书友们速来,目前这本书已更新108036字。

逆光九月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当“离子液体绿色催化创新团队”的牌匾挂在实验室门口时,小苯酚已经能蹒跚着跑过省大的银杏道了。秋末的银杏叶像碎金般铺满路面,孩子攥着沈砚用木质积木做的分子模型,把苯环、羟基一个个堆叠起来,搭成歪歪扭扭的小塔,奶声奶气地朝实验室喊:“妈妈快看!这是‘爱’的结构哦!”

林未正俯身调试新引进的超临界流体色谱仪,屏幕上的分离图谱随着参数调整缓缓展开,红蓝相间的曲线像一道流动的彩虹。仪器的嗡鸣声里,沈砚推门进来,白大褂下摆沾着几片干枯的麦叶,裤脚还带着点湿润的泥土——他刚从山东的示范基地赶回来,那里的秸秆回收网络已经扩展到十个乡镇,曾经堆在田埂上的农废,如今成了绿色产业的原料。

“王总刚发消息,东北试种的可降解地膜通过了越冬检测,”沈砚把一份厚厚的报告放在实验台上,首页的检测数据用红笔圈着:“降解率98.7%”,“明年就能在松嫩平原大规模推广,再也不用让黑土地年复一年‘吃塑料’了。”他摘下眼镜,用衣角擦去镜片上的麦芒,眼里的光比色谱仪屏幕更亮,“老乡们说,这地膜不仅能保墒,烂在地里还能当肥料,比传统地膜划算多了。”

林未拿起报告,指尖划过“田间试验记录”一栏里密密麻麻的手写数据,突然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去山东考察的场景。那时的麦田边堆着焚烧后的秸秆灰,风一吹就扬起呛人的烟尘,老乡蹲在田埂上叹着气:“不烧咋办?堆着影响下一季播种,还容易招虫。”而现在,那些曾被视作“废物”的秸秆,经过离子液体催化,变成了能在土壤里自然降解的地膜,正悄悄守护着每一寸耕地。

“李教授刚才来电话,”林未翻到报告末尾的专家评审意见,“说要推荐我们参评‘国家技术发明奖’,申报材料得下周交齐。”她抬头望向窗外,小苯酚正举着分子模型追一只蝴蝶,红色的小外套在银杏叶里像团跳动的火苗,“要不带孩子一起去北京?让她亲眼看看,爸爸妈妈在实验室里捣鼓的这些东西,真的能一点点改变世界。”

沈砚的眼眶忽然有点发热。他想起父亲在世时,总在阳台上摆弄那套旧银匠工具,戴着老花镜给小苯酚打银锁,锁身上刻的苯环歪歪扭扭,却比任何花纹都郑重。那时父亲说:“做手艺和做学问一样,得对得起良心,经得起琢磨。”此刻望着女儿奔跑的身影,他突然懂了,所谓传承,就是把自己走过的崎岖路,踩成孩子脚下的星光。

申报材料提交那天,张琪带着她的技术团队来实验室交流。她的环保化工公司早已完成绿色转型,厂区里的污水处理池养着锦鲤,废气处理塔上爬满了牵牛花,墙上挂满“循环经济示范单位”“环保标杆企业”的奖牌。“当年你说秸秆能变宝贝,我还跟你打赌不可能,”张琪指着展厅里的生产线模型,模型上的秸秆经过预处理、催化、聚合,最终变成可降解餐盒、包装袋,“现在我们厂一半的原料都是农废,不仅利润翻了番,还不用半夜担心环保督查,睡得踏实。”

小苯酚抱着张琪送的小熊玩偶,突然挣脱林未的手,跑到墙上的专利证书陈列区,指着最上面的一份喊:“这是爸爸和妈妈的名字!沈砚!林未!”稚嫩的声音里满是骄傲,那模样像极了当年在江城职院公告栏前,一遍遍默念省赛获奖名单的林未。

张琪笑着蹲下身,揉了揉孩子的头发:“以后要不要像爸爸妈妈一样,做厉害的化学家?”

“我要做比爸爸妈妈更厉害的!”小苯酚举起手里的苯环模型,奶声奶气的宣言撞在玻璃展柜上,发出清脆的回响,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荡开超越时光的涟漪。

林未望着女儿较真的侧脸,忽然想起那个在江城职院自习室里,用荧光笔把元素周期表涂成彩虹色的自己;想起那个在省赛结束后,红着脸接过她笔记本的学妹,本子上写着“学姐,我也想考化学系”。原来那些被点亮过的星火,从不会真正熄灭,它们只会换一种方式,在新的生命里燎原。

国家技术发明奖颁奖典礼那天,小苯酚穿着红色的公主裙,坐在观众席第一排。当主持人念出“林未、沈砚团队”的名字时,她举着手里的分子模型用力挥舞,裙摆上的亮片随着动作闪烁,比台上的聚光灯还耀眼。

林未握着奖杯站在领奖台上,聚光灯打在脸上,暖融融的。她忽然想起王老师退休前说的话:“做学问不能只盯着实验室的试管,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老百姓的笑脸上。”台下,沈砚正帮小苯酚扶正歪了的发卡,阳光透过礼堂的窗户落在他们身上,像一层温柔的滤镜。

“这个奖不属于我们两个人,”林未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清晰而坚定,“它属于每一个相信‘平凡原料能合成不凡产物’的人——属于凌晨五点的自习室里,不肯放弃的笔尖;属于实验室里彻夜不灭的灯,和灯下反复调试的仪器;属于田埂上弯腰拾秸秆的老乡,粗糙的手掌里握着的希望;更属于每一个被贴上‘不可能’标签,却偏要逆天改命的普通人。”

掌声雷动时,沈砚突然朝她比了个手势——右手拇指和食指捏成圈,其他三指伸直,是当年省赛答辩前,他们约定的暗号,代表“我们能行”。林未笑着回应同样的手势,眼眶微热,泪光里映出的,是从江城到北京的漫漫长路,是从专科录取通知书到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光阴流转,是两个年轻人用热爱和坚持,在时光里刻下的轨迹。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