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文学
高质量小说推荐

第3章

开放实验课的操作台被晨光镀上一层金边时,林未的指尖在分液漏斗的活塞上停住了。

淡黄色的离子液体正沿着玻璃壁缓缓流下,在锥形瓶里积成小小的一汪,像融化的琥珀。这是她和沈砚连续三天泡在实验室的成果——用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替代浓硫酸,催化合成乙酸乙酯。此刻,最后一步的分液操作,决定着整个实验的成败。

“慢一点,放气。” 沈砚站在旁边,手里拿着pH试纸,声音压得很低。他的白大褂袖口沾了点白色的固体,是昨天调试反应温度时溅上的反应物,眼下还没来得及洗干净。

林未深吸一口气,按照他说的,轻轻旋转活塞,让分液漏斗里的气体缓缓排出。气泡“滋滋”地冒出来,带着淡淡的果香——那是乙酸乙酯特有的气味,比用浓硫酸催化时更清爽,没有刺鼻的酸味儿。

“pH值7.2,中性。” 沈砚把试纸递过来,上面的颜色刚好落在标准比色卡的中性区间,“没有酸残留,成功了。”

林未看着锥形瓶里澄清的液体,突然笑了。从最初对着论文里的分子式发呆,到现在亲手完成无溶剂催化实验,这两周的每个深夜,她都在自习室里演算反应机理,草稿纸堆得像座小山。而沈砚总会比她多待半小时,把她没弄懂的“反应活化能计算”写成更简单的步骤,压在她的书里。

“产率多少?” 她拿起烧杯,准备称量。

“应该比传统方法高。” 沈砚的嘴角扬起一点弧度,“昨天预实验时,我测过一次,71.5%。”

林未的眼睛亮了。课本上写着传统方法的平均产率是65%,他们的实验竟然高出了6.5%。她突然想起第一次做这个实验时,因为浓硫酸用量没控制好,不仅产率只有32%,还差点被飞溅的酸液烫伤。而现在,她不仅掌握了更环保的方法,还突破了课本上的理论数据。

“王老师说,如果这个实验能重复三次成功,就可以推荐去参加省里的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 沈砚擦了擦实验台上的液体痕迹,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期待。

林未的心猛地一跳。省级竞赛?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指甲缝里还留着洗不掉的试剂痕迹,虎口处有块淡淡的疤痕——那是第一次用酒精灯时被烫的。这些痕迹,都是她走过的路。

实验报告提交那天,王老师拿着他们的数据单,反复看了三遍,最后拍着沈砚的肩膀说:“小子,有你的。林未也不错,进步很大。” 他看向林未的眼神里,终于没有了最初的怀疑,多了点赞许。

可这份赞许,很快又被新的流言打碎了。

林未在水房打水时,听见两个女生在议论:

“你说林未是不是走了狗屎运?跟着沈砚混就能参加竞赛了?”

“我看是沈砚把成果分了她一半吧?她一个文科生,懂什么离子液体?”

“听说张琪说,上次期末她的成绩都是抄沈砚的……”

水壶从林未手里滑下来,“哐当”一声砸在地上,热水溅湿了她的裤脚。那两个女生吓了一跳,看见是她,慌忙低下头溜走了。

林未蹲下身捡水壶,手指在发抖。她以为自己已经不在乎这些话了,可当“文科生”三个字再次被当作嘲讽的武器,当她的努力被说成“混成果”,心里还是像被针扎一样疼。

“怎么了?” 沈砚的声音突然在门口响起。他手里拿着刚配好的溶液,看到地上的水渍和她发红的眼眶,皱起了眉。

林未摇摇头,想站起来,却被烫得踉跄了一下。沈砚伸手扶住她,指尖触到她发烫的脚踝,眉头皱得更紧了:“被烫到了?去医务室。”

“不用。” 林未挣脱他的手,声音发哑,“她们说……说我的成绩是抄的,实验成果是你让给我的。”

沈砚的脸色沉了下来。他没说话,转身就往教室走。林未不知道他要做什么,慌忙跟上去。

教室里很吵,张琪正坐在座位上,和几个女生说得眉飞色舞。看到沈砚进来,她的声音突然停了,眼神有点慌乱。

“林未的实验报告,你看过吗?” 沈砚走到她面前,声音冷得像冰。

张琪愣了愣,强装镇定:“看……看过啊,写得还行吧。”

“哪里还行?” 沈砚把自己的报告和林未的报告都拍在桌上,“她的反应机理分析里,提到了离子液体的‘氢键作用’,这是我最初没想到的,是她查了三篇文献补充的。她的产率计算用了三种不同方法验证,误差控制在0.5%以内,你能做到吗?”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教室都安静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两份报告上,林未的报告上画满了红色的批注和修改痕迹,最后一页贴着三张不同来源的文献截图,而沈砚的报告上,有几处标注着“林未提出的思路”。

“期末的《分析化学》测验,最后一道大题她用的是‘双指示剂法’,比标准答案更简单,是她自己想出来的,王老师在班里表扬过。” 沈砚的目光扫过那些议论的人,“你们谁见过抄答案能抄出更好的方法?”

张琪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低下头说不出话。那些跟着议论的女生,也都讪讪地转过头,假装看书。

“她是不是文科生,能不能做好实验,不是你们用嘴说的。” 沈砚拿起林未的报告,声音坚定,“她的笔记比谁都认真,她的实验台比谁都干净,她为了弄懂一个反应机理,能在图书馆待到闭馆。这些,你们谁看见了?”

教室里鸦雀无声。林未站在门口,看着沈砚的背影,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总是这样,不善言辞,却会在她最狼狈的时候,站出来替她挡住所有的风雨。

那天下午,林未在自习室收到一张纸条,是张琪写的:“对不起,那些话是我说的。我只是……有点嫉妒你。”

林未把纸条夹进笔记本。她想起刚开学时,张琪帮她拎箱子,笑着说“姐妹,勇闯天涯啊”,心里有点涩。嫉妒像毒药,不仅伤害别人,也困住了自己。

“竞赛报名表填好了。” 沈砚拿着两张表格走过来,放在她面前,“王老师说,我们可以加一个‘文科背景下的化学学习方法’的附论,说不定能成为亮点。”

林未看着表格上“参赛成员”后面并排的两个名字,突然笑了。她拿起笔,在自己的名字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向日葵,笔尖落下时,心里的委屈和不安,都像被阳光晒化了。

晚上给家里打电话时,母亲在那头说:“邻居家的孩子问你是不是还在学化学,我说你学得可好了,还能参加比赛呢。” 语气里的骄傲,比当年她说“我家未未肯定能上一本”时更甚。

挂了电话,林未站在走廊里,看着自习室亮着的灯。沈砚还在里面,她知道。他总说自己基础好,不用花太多时间,却总陪她待到最后。

她回到自习室时,看到沈砚正对着她的“化学史笔记”发呆,在居里夫人那页,他用红笔写了一行小字:“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林未在他旁边坐下,翻开竞赛资料,突然说:“沈砚,谢谢你。” 不是谢他替她说话,不是谢他帮她改报告,而是谢他让她相信,即使起点低如尘埃,也能开出花来。

沈砚抬起头,灯光落在他眼里,像落了星星。“该谢你自己,” 他说,“你本来就很厉害。”

窗外的玉兰花已经开了,白得像雪,在夜色里散发着淡淡的香。林未看着资料上那些复杂的结构式,突然觉得它们像一首首诗——每个符号都有自己的意义,每段反应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她的人生,曾经晦涩难懂,如今却渐渐显露出温柔的光芒。

她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画下两个捧着烧杯的小人,背景是省竞赛的会徽,下面写着:

“星火虽小,可燎原。”

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和自习室里的翻书声、笔尖声混在一起,像一首属于他们的,安静而坚定的歌。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