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文学
高质量小说推荐

第3章

春日的江城,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长江江面上,泛起粼粼波光。苏氏集团总部大楼前的广场上,一面印有 “苏氏氢能” 字样的旗帜在微风中飘扬。顶楼办公室里,陈默正对着电脑屏幕,仔细查看中国船舶集团发来的氢能源集装箱船设计图纸,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标注出需要调整的技数参数。

“德国汉堡生产基地的奠基仪式定在下周,欧洲新能源协会已经确认,欧盟能源委员将会出席。” 苏晴端着两杯热咖啡走进来,将其中一杯放在陈默手边,目光落在图纸上,“中国船舶那边有新消息吗?氢能源集装箱船的动力系统适配方案确定了吗?”

陈默拿起咖啡抿了一口,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驱散了熬夜工作的疲惫:“昨天和中国船舶的总工程师赵峰视频会议,他们已经完成了动力系统的初步设计,但需要我们提供适配的固态氢电池模组 —— 船舶的续航要求比重卡更高,单次加氢至少要支持 5000 海里的航行,而且要能承受海水的高湿度和腐蚀性。”

他点开电脑里的文件夹,调出一份电池模组设计方案:“我们的技术团队初步设计了‘模块化储能舱’,每个储能舱包含 20 组 580Wh/kg 的电池,整个船舶配备 12 个储能舱,总容量达到 1.2MWh。同时,在电池外壳上采用‘钛合金防腐涂层 + 密封胶条’的双重防护,能有效抵御海水侵蚀。”

苏晴俯身看着设计方案,手指划过 “防腐涂层” 的技术参数:“钛合金的成本太高了,一艘船的电池外壳成本就要增加 200 万元。我们能不能和国内的材料厂商合作,开发性价比更高的防腐材料?比如陶瓷涂层,成本只有钛合金的三分之一,而且防腐性能也不差。”

陈默眼前一亮,立刻拨通了国内最大的陶瓷材料厂商 —— 中科材料的电话。中科材料的总经理张凯在电话里表示,他们已经研发出一种 “纳米陶瓷复合涂层”,防腐性能达到钛合金的 90%,成本仅为其 25%,可以在一周内提供样品进行测试。

“太好了!” 陈默挂了电话,对苏晴说,“下周我们带技术团队去中国船舶的江南造船厂,和他们的工程师一起对接电池模组的安装方案,同时把陶瓷涂层样品带去测试,争取月底前确定最终方案。”

当天下午,陈默去了实验室,查看下一代固态氢电池的研发进度。周工正带领团队进行能量密度测试,实验室里的气氛紧张而专注。看到陈默进来,周工连忙迎上去,递过一份测试报告:“陈总,最新的实验室样品能量密度达到了 592Wh/kg,距离 600Wh/kg 的目标只差 8Wh/kg。但测试中发现,能量密度提升后,电池的循环寿命从 15000 次降到了 14200 次,达不到设计要求的 14500 次。”

陈默接过报告,仔细查看循环寿命测试的数据曲线:“问题出在电解液的稳定性上。能量密度提升后,电解液的离子传导效率下降,导致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更多副反应,影响循环寿命。我们可以调整电解液的配方,加入少量的‘锂补剂’,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周工点头,立刻安排工程师调整电解液配方。经过三天的反复测试,新样品的循环寿命终于达到了 14600 次,能量密度也稳定在 595Wh/kg。周工兴奋地对陈默说:“陈总,按照这个进度,下个月就能达到 600Wh/kg 的目标,比计划提前了两个月!”

陈默拍了拍周工的肩膀:“继续加油!下一代技术不仅要在实验室取得突破,还要尽快完成中试,为明年的量产做准备。另外,船舶用电池的防腐测试也要同步推进,不能耽误江南造船厂的进度。”

一周后,陈默和苏晴带领技术团队前往上海江南造船厂。中国船舶的赵峰总工程师亲自在门口迎接,他穿着藏蓝色的工作服,手里拿着一份船舶动力系统的三维模型图:“陈总、苏总,欢迎来到江南造船厂!我们的氢能源集装箱船‘远航号’已经完成了船体的建造,现在就等你们的电池模组到位,进行动力系统的安装调试。”

众人走进造船厂的车间,一艘巨大的集装箱船停在中间,船体上 “远航号” 三个大字格外醒目。赵峰带领大家登上船舶,参观动力系统的安装区域:“这里就是电池模组的安装位置,我们预留了 12 个储能舱的空间,每个储能舱的尺寸是 8 米 ×2 米 ×1.5 米,你们的电池模组能适配吗?”

陈默拿出平板电脑,展示模块化储能舱的设计图:“我们的储能舱尺寸是 7.8 米 ×1.9 米 ×1.45 米,预留了足够的安装间隙,而且配备了快速对接的接口,安装时间能控制在 48 小时以内。”

随后,技术团队开始进行陶瓷涂层的防腐测试。工程师们将涂有纳米陶瓷涂层的电池外壳样品放入模拟海水的溶液中,同时通入高压氧气,模拟船舶在海洋中的极端环境。经过 24 小时的测试,样品的腐蚀率仅为 0.02 毫米 / 年,远低于行业标准的 0.1 毫米 / 年。

“测试通过!” 赵峰看着测试数据,兴奋地握住陈默的手,“陶瓷涂层的防腐性能完全符合要求,而且成本比钛合金低很多,我们可以正式确定这个方案了。月底前,我们会完成储能舱的基础设施建设,下个月就能进行电池模组的安装。”

然而,就在氢能源船舶项目顺利推进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欧洲的一家船舶制造企业 —— 马士基集团突然宣布,将与韩国三星 SDI 合作,开发氢能源集装箱船,计划比 “远航号” 提前半年下水。更令人担忧的是,马士基还联合欧洲的几家航运公司,推出了 “氢能源船舶联盟”,声称要制定欧洲的氢能源船舶技术标准,排斥非联盟成员的技术。

“马士基这是想垄断欧洲的氢能源船舶市场。” 苏晴看着新闻,眉头紧锁,“他们联合三星 SDI,就是想利用三星的锂电池技术,抢占我们的市场份额。而且欧洲的技术标准一旦制定,我们的船舶用电池要进入欧洲市场,就要符合他们的标准,会增加很多成本。”

陈默打开欧洲新能源船舶的市场数据,分析道:“欧洲的航运市场占全球的 35%,如果我们不能进入欧洲市场,氢能源船舶项目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我们必须加快‘远航号’的研发进度,同时联合国内的航运公司,成立‘全球氢能源船舶联盟’,与马士基抗衡。”

他立刻联系中远海运、招商局航运等国内大型航运公司,提出成立联盟的倡议。这些公司早就对马士基的垄断行为不满,纷纷表示支持,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意向。一周后,“全球氢能源船舶联盟” 正式成立,苏氏集团担任联盟主席单位,负责制定技术标准和推动国际合作。

联盟成立的消息传出后,欧洲的几家航运公司主动联系苏氏集团,希望加入联盟。马士基的 “氢能源船舶联盟” 受到了很大冲击,不得不推迟氢能源船舶的研发计划。

解决了市场竞争的问题后,陈默和苏晴将精力集中在 “远航号” 的研发上。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电池模组的最终方案确定,中科材料的纳米陶瓷涂层开始量产,江南造船厂也完成了储能舱的基础设施建设。

下个月月初,苏氏集团的电池模组如期送达江南造船厂。技术团队和造船厂的工程师们一起,开始进行电池模组的安装。安装过程中,突然发现储能舱的接口尺寸与电池模组的接口不匹配 —— 造船厂预留的接口直径是 10 厘米,而电池模组的接口直径是 8 厘米,无法对接。

“怎么会出现这种问题?” 赵峰的脸色变得苍白,“我们明明按照之前确定的尺寸预留的接口,怎么会不匹配?”

陈默拿起卷尺,亲自测量接口尺寸,发现造船厂的接口直径确实是 10 厘米,而电池模组的接口直径是 8 厘米。他立刻联系国内的接口制造商,要求紧急生产一批直径 10 厘米的接口,同时安排工程师对电池模组的接口进行改造,确保能在三天内完成适配。

经过三天三夜的紧张工作,接口终于改造完成,电池模组顺利安装到位。接下来的一周,技术团队开始进行动力系统的调试。当 “远航号” 的发动机第一次用固态氢电池提供的动力启动时,整个造船厂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成功了!” 赵峰激动地拥抱陈默,“‘远航号’的动力系统运行稳定,续航里程达到了 5200 海里,远超设计要求的 5000 海里!”

陈默看着缓缓驶出造船厂的 “远航号”,心里充满了自豪。这艘船不仅是中国第一艘氢能源集装箱船,也是全球首艘采用固态氢电池的大型船舶,标志着中国在氢能源船舶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与此同时,下一代固态氢电池的研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验室样品的能量密度达到了 602Wh/kg,循环寿命达到了 14800 次,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周工向陈默汇报:“陈总,我们已经开始进行中试,中试生产线的产能是 1GWh / 年,预计明年年初就能完成中试,下半年开始量产。”

陈默点头,对周工说:“中试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做好成本控制,确保量产时的成本比现有产品低 10%,保持我们的市场竞争力。”

在德国汉堡,苏氏集团的欧洲第二生产基地也顺利奠基。欧盟能源委员在奠基仪式上发表讲话,高度评价苏氏集团在氢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希望苏氏集团能为欧洲的 “碳中和” 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奠基仪式结束后,陈默和苏晴拜访了欧洲最大的航运公司 —— 赫伯罗特集团。赫伯罗特的 CEO 表示,希望能采购苏氏集团的固态氢电池,用于他们的氢能源船舶研发,并加入 “全球氢能源船舶联盟”。双方很快就签订了合作协议,赫伯罗特集团成为联盟的第 20 各成员。

返回江城后,陈默和苏晴受邀参加 “全球新能源船舶大会”。在大会上,陈默发表了题为《固态氢电池:开启船舶能源革命》的演讲,详细介绍了 “远航号” 的技术成果和苏氏集团在氢能源船舶领域的规划。演讲结束后,来自全球 20 多个国家的船舶制造商和航运公司纷纷表示,希望与苏氏集团合作。

“我们的氢能源船舶终于得到了全球市场的认可。” 苏晴看着陈默,眼里满是骄傲,“从汽车到储能,再到船舶,我们的固态氢电池已经覆盖了多个领域,真正实现了清洁能源的多元化应用。”

陈默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还要将固态氢电池应用到飞机、航天器等领域,让氢能源成为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还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氢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大会结束后,陈默和苏晴返回江城。车子行驶在长江大桥上,苏晴看着窗外的 “远航号” 正在江面上航行,轻声说:“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讨论氢能源船舶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现在我们真的做到了。”

“是啊,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陈默笑着说,“而且,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这是我们能取得成功的关键。”

苏晴靠在陈默的肩膀上,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还要一起走下去,创造更多的奇迹。”

回到公司后,陈默和苏晴立刻召开高管会议,部署 2025 年下半年的工作计划。会议决定:加快 “远航号” 的量产进度,计划年内生产 10 艘氢能源集装箱船,供应国内和欧洲市场;推进下一代固态氢电池的中试,确保明年下半年如期量产;与国内的航空企业合作,启动 “氢能源飞机电池” 的研发,开拓航空能源市场。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苏氏集团的各项业务稳步推进。“远航号” 的量产工作顺利启动,首艘量产船交付给中远海运,投入到中国到欧洲的航线运营;下一代固态氢电池的中试完成,量产生产线开始建设;与中国商飞的合作也正式启动,氢能源飞机电池的研发进入初步设计阶段。

这天晚上,陈默和苏晴站在公司的顶楼,看着脚下的江城夜景。远处的江南造船厂灯火通明,正在建造新的氢能源船舶;长江上,“远航号” 的身影在夜色中穿梭,船上的灯光与岸边的灯火交相辉映。

“我们做到了。” 苏晴轻声说,声音里满是自豪,“我们的固态氢电池不仅改变了多个行业的能源格局,还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发展。”

陈默紧紧握住她的手,眼神望向远方:“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氢能源走进更多的领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而我们,会一直在一起,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长江的水汽和城市的烟火气。陈默和苏晴并肩站在顶楼,看着远处的星星点点,仿佛看到了氢能源产业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的爱情,如同这固态氢电池一样,历经风雨却愈发坚固;他们的事业,如同这冉冉升起的朝阳,在全球新能源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