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精选一篇年代小说《翻译穿越八零,携混混老公致富》送给各位书友,在网上的热度非常高,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有陈映雪顾文韬,无错版非常值得期待。小说作者是朝升朝落,这个大大更新速度还不错,翻译穿越八零,携混混老公致富目前已写181159字,小说状态连载,喜欢年代小说的书虫们快入啦~
翻译穿越八零,携混混老公致富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架空!
河西省,春市
陈映雪猛地睁开眼。
映入眼帘的是脱落毛坯墙,老式书桌摆在窗边,上面全是高中课本。
她躺在床上,身上盖着掉色的棉被。
门外传来尖声吵架声。
她环顾四周,不知道这是哪里?
下床走到窗户边,开窗看出去。
水泥或石板铺就的路面,自行车穿梭其中。
房屋多是低矮的平房和少数几层的小楼房。
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和时代独有的韵味。
此时太阳穴一刺一刺疼,她双手抱头。
脑子里突然多出来一段陌生的记忆。
卧槽……
她穿越到了80年代。
她死了吗?
在现代她是孤儿,从小就为了在京市有一个家,勤勤恳恳一刻不停歇。
毕业后考上公务员,成了外交部一名科员,前途一片光明。
今年又在三环外买了一室的房子,昨天刚装修好。
从德国回国,直奔装好的房子。
太累了,连饭也没吃睡了过去。
一觉醒来就穿越到这里。
原主也叫陈映雪,今天她二哥三哥同一天结婚。
三嫂临进门,要多加一百彩礼,死活不从自行车上下来。
二嫂也不乐意,必须两边一视同仁才进门。
三方亲戚你推我搡理论起来。
慌乱之中原主替她妈挡了撞过来的人群。
磕到头晕过去,她穿过来了。
摸着额头上包了一圈的纱布。
在现代她已经三十三岁。
这猛地回到八十年代成为十七岁高中生,唯一安慰的便是年轻十几岁。
这个时候华国还是计划经济,票证还没有取消,高考恢复也才两年。
通讯靠座机和电报信件,代步工具主要还是自行车。
陈映雪深吸一口气,既来之则安之。
迷迷糊糊也不知又睡了多长时间,外间传来她双胞胎弟弟喊她吃饭的声音才醒过来。
头疼终于消停,精神倍儿棒。
这才想起来她穿越到五十年前。
再也不是一个人吃饭全家不饿的状态。
她按照记忆坐在原主平时坐的位置,一个个都看着她。
陈母白海霞从厨房端来一碗鸡蛋羹放在她手下:
“好点没?你怎么这么虎?你妈我每天在供销社还躲不掉这么点人群?要你替我挡?”
“看吧,把自己搞得受这么重的伤。”
她没好气絮叨她。
陈映雪嘿嘿一笑,很自然搂过她胳膊:
“妈,我这不是心疼你嘛,哪能让您受伤。”
客厅大桌上坐了整整九个人,这陈家真是儿女成群枝繁叶茂。
陈父陈爱民和陈母白海霞共育有三子二女,又收养了战友遗孤为幺子,可谓解锁了大家庭模式。
陈爱民是钢铁厂七级工,每个月工资89元,白海霞是供销社售货员,每个月工资有45元。
在这个年代算高工资,就因为孩子多每个月存不下多少钱。
此次两个儿子结婚掏空家底,就这三儿媳还不满意临时加彩礼。
在胡同里住了二十几年从没这么丢脸过,陈爱民脸黑如墨,再加上闺女伤到了头,看老二老三两口子哪儿哪儿都不顺眼。
陈爱民膝下就两个闺女,一个为了个男人跟家里决裂,跟着下乡了。
留在身边这一个从小贴心懂事,今天却为保护她妈妈,伤到了头昏昏沉沉睡了一整天。
要不是婚宴上老邢这个大夫说没事,他高低得送医院去好好检查检查。
再看闺女跟她妈插科打诨撒娇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他放下手里的筷子,板着脸训斥:
“今天这事儿,必须有个说法。”
”老三媳妇,你临时加彩礼,成何体统?咱陈家娶媳妇,向来是明媒正娶,按规矩办事。你要是觉得这日子没法过,现在就走人。”
她爸年轻时当过兵,后来退伍分配到了钢铁厂。
平时为人做事一板一眼,表情严肃,身上杀气重,生气起来压迫感让人望而却步。
向暖可不愿意回去,陈家条件好,公公婆婆工资都高,陈老三对她言听计从,她疯了才回娘家。
向暖被吓得,嘤嘤哭起来:
“爸,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就是觉得我娘家那边……”
“你娘家那边怎么了?”
陈父打断她,“你嫁进我们陈家,就是陈家的人,得顾着陈家的脸面。今天要不是映雪替你妈挡那一下,出大事怎么办?”
二嫂金华也坐不住忙解释:
“爸,我也不是故意要闹,就是觉得两边得公平。”
白海霞却不乐意惯着:
“丧门星,进门第一天就让婆家见了血,真是晦气。”
“已经嫁进来,娘家就放下,以婆家为重。”
她眼里闪过不屑,继续给他们洗脑:
“我膝下四个儿子最小的都快要成年,你们爸更是兄弟族人多,就算你们找娘家也没用,安安分分过日子,别蠢得让我扇你们,听见没?”
两个嫂子确实被吓坏了,她们婆婆腰杆真是直直的,四个儿子和维护她的公公就是她底气。
她妈平时在单位接触的人比较多,形成了社牛属性,八面玲珑心眼成精。
就这几句话就把两个嫂子拿捏了,她得唱白脸了。
陈映雪放下碗筷,清了清嗓子:
“爸妈,哥嫂,大家都消消气。今天是喜事,别因为这点事儿坏了心情。这样吧,彩礼的事儿就按之前说的来,以后大家都是一家人,和和睦睦过日子。”
众人听了,都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陈父点了点头:
“映雪说得对,就这样吧。吃饭!”
他们住的这一片全是独门独院的房子,这一片的巷子都叫铭巷。
钢铁厂刚分配下来时,是一间主卧,两个耳房。
后来孩子多了,陈爱民又请人再加盖了一层,一楼是陈父陈母,二哥两口子,三哥两口子住。
楼上是老五老六一间,她和大姐陈映红一间,大姐下乡已经快七年了,所以她一人住一间。
在现代她一直是独来独往,这里突然多了这么多亲人,陈映雪一时还真有些不适应。
不过,有家人关心的感觉竟意外地不错。
饭后,陈映雪帮着母亲收拾完厨房,回到自己房间。
也不知是梦里还是现实,原主站在雾蒙蒙的地方,朝她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