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文学
高质量小说推荐

第2章

上工第一天,许知语把自己捂的严严实实的。

“知语姐,你咋把自己裹得跟村里小媳妇一样啊?”宋晴晴看见许知语的一身装扮不由得惊呼。

此时此刻,许知语头上裹着一块小碎花布,将头发和脖子捂的严严实实的。

许知语:哼,现在知道笑我,待会儿你就知道哭了。

“别废话,诺,分你一双。”说着将自己手中的另一副劳保手套手套递给宋晴晴。

“嘿嘿,谢谢知语姐。”

不再多言,跟着老知青们一起前往村里晒谷场,村里要上工的人都差不多已经来齐了。

许知语几人一到晒谷场,村民们都朝几人看过来。

“哟,这几个知青可真白。”

“哼,晒几天照样跟咱们一样黑。”

“看样子就是不能干活的,以后我儿子娶媳妇可不能娶这样的。”

“哟,赵寡妇,也不看看你家那狗蛋是个啥样,人家女知青可看不上你家儿子。”

“就是,人家知青的眼光高着呢。”

肖保庆看着场上闹哄哄的一群人,敲了敲手中的铜锣。

“咳咳,都别说话了。前两天咱们大队里又来了几个知青,来了咱们大队那就都是自己人,以后有啥能够帮忙的大家都帮把手。”

随后肖保庆又让每个自己介绍自己的名字,就开始今天的分工。

许知语几个新来的女知青被分到了给玉米地拔草的任务,由村里几个能干的婶子带着。

老知青们虽然这几年也逐渐掌握了一些农活的技巧,还是比不上这些在地里忙活了一辈子的婶子们。

看着眼前比自己还高的玉米地,许知语觉得自己今天这身打扮搞笑是搞笑了些,但是绝对不会难受。

考虑到新来的知青是第一天上工,大队长也不指望他们能够做多少活,反正秋收后分粮不够吃,就自己买粮吃。

带着许知语的婶子是大队长的媳妇,为人十分热情又爽利。

耐心的教了许知语一会儿后,看见她做的有模有样的就自己去旁边忙活了。

许知语前世在被许家找回去之前,是生活在黔省的一个农村家庭,干过农活,因此还是会做一些农活的。

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她那个养妹许娇娇的亲生母亲干的,那个女人当时被男人抛弃,不想自己女儿跟自己受苦。

就在医院偷偷把孩子换了,然后就把许知语带到另一个省份丢了。

恰好被许知语在外打工正准备返乡的养父养母捡到了,两人没有生育能力,就把许知语带回去养大。

可惜,在她大学毕业一年后,养父养母都相继因常年劳累留下的病去世了,没有享过几天福。

宋晴晴被分到许知语隔壁的一块地,她就没有许知语上手那么快了。

“哎哟。”宋晴晴在拔一根野草的时候,用劲方向不对,直接做了一个屁股蹲。

“晴晴呐,你这用劲不对,这样比较累,看,要这样。”教宋晴晴干活的就是那天肖大山的母亲,也是宋晴晴的二大爷家的大儿媳,宋晴晴还得叫她一声三伯母。

“三伯母,这也太难了,你们太不容易了。”

下乡前,即使家里人已经给宋晴晴打了很多预防针,她也做了很多吃苦的准备。

但是没想到做农活是这么难,这么累,这还是干轻省的活呢。

“害,咱们家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你慢慢学就是。”肖家三伯母虽然觉得宋晴晴干不了什么活有些娇气,但是也不讨厌她。

一是宋晴晴是自家人,她的爷爷这些年没少帮衬家里,才让家里熬过前些年的大饥荒。

二是宋晴晴活虽然干的不好,但也愿意学,也没有看不起她们农村人。不像之前来的知青,话里话外都是嫌苦嫌累,还看不起乡下人。

等日头逐渐升起来,玉米地的叶子弄到皮肤上就更加刺挠了。

这时候,宋晴晴就明白了许知语为什么要把自己裹得那么严实了。

终于熬到了快下工的时候,许知语带着宋晴晴提前一会儿回知青点。

按照知青点的规矩,今天轮到她们两个做饭了。嗯,主要是许知语做,宋晴晴帮忙打下手。

因为早饭的时候,许知语就见识到了,宋大小姐生火不熟练,做饭知道基本步骤但总是扔进锅里就不管了,但好在还能洗洗涮涮。

幸好知青点的饭并不麻烦,就是把大家各自拿出来的口粮扔进锅里熬一锅杂粮粥,再放一些红薯。

知青院自留地种有不少蔬菜,许知语让宋晴晴去摘了一些茄子和青菜,简单的做了一个蒸茄子和炒时蔬。

总之,一切按照简单量大来,毕竟这不是一两个人吃饭。加上现在物资紧缺,能够勉强吃饱就已经很不错了。

很多在城里的人,可能连蔬菜自由都实现不了。反而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自留地,勤快一点的人家想吃蔬菜吃到饱是没问题的。

许知语前世爱好之一就是在网上收集很多美食的做法,做菜手艺真的是没话说。不过很可惜,现在完全没有机会发挥。

看着桌上简单的饭菜,许知语期盼着自己的房子赶紧盖好,就不用每天还得吃这个减脂餐了。

用完午饭,等到日头没那么晒,大家伙又开始下地。

下午的时候,宋晴晴也在头上戴了一块布,变成和许知语一样的乡下土妞的模样。没办法,实在是玉米地的玉米叶挂到脖颈这些地方,再加上干活时流汗,那不是一般的难受。

第一天上工,许知语拿了六工分,宋晴晴拿了五工分。

其他新知青基本也是六七公分,大队长看见新来知青们第一天的工分,脸上不禁露出笑容。嗯,按照这个卖力劲,年底他不用担心新来的知青粮食不够吃了。

许知语几人之前已经从老知青口中得知了生产队这边对下工的要求,每人每天至少要挣到四个工分。

据说是公社第一批知青下乡的时候,每天只想做轻省的活,导致最后没挣多少工分,最后分到的粮食不够吃。

粮食不够吃,也不是每一个知青都有钱买粮吃,生产队又不可能看人饿死,于是便借粮给粮食不够的知青。

借出去得还,队员们担心那些知青第二年的工分不够还,怕陷入一个死循环。这不是来占生产队员们的便宜嘛,队员们纷纷撂挑子不干,各个生产队都有不大不小的矛盾。

最后,公社领导出面,让知青们只要出工,必须至少要挣到四个工分,这样到年底至少能分到饿不死人的口粮。如果挣不满四个工分,属于消极怠工,上报知青办退回去。

退回知青办可不是让你回城的,大多数都是会被分配到偏僻的农场,那里的条件更加艰苦。

就这样,知青们开始努力挣工分,生产队员们也不再说什么,只不过还是不喜欢来分他们口粮的知青们。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