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里倒是有点旧麦子,加上今年从自留地收回来的新麦子,应该能凑三五百斤,可是当地人什么都稀罕,就是不稀罕麦子,估计神仙更不稀罕,再说白牡丹一个人,一年也吃不了多少麦子。
李玉花是外来户,她家来裤裆村的时候,白牡丹已经还俗了,不知她的胃口有多大,但听村里的人说,以前外村来求白牡丹办事的人,有给钱的,有给肉的,有给鸡蛋的,甚至有出手阔绰的,整只羊整只羊地送,就是没有送麦子的。
最后李玉花给丈夫和公公下了一道死命令:明天逮两只兔子回来!
那时的西北农村,还没有被完全开垦,到处是荒地,长着各种野生植物,诸如红柳、红柴、络綝、苦豆、艾草、竹笈等。
这些植物养活着一帮野兔、野鸡一类的野生动物,但并不多,不常见,偶尔见了也捉不住。
因此,徐家父子对这条死命令表示为难,逮一只都难,何况两只,何况时间这么紧迫。
李玉花咬牙切齿地说:“就算挖地三尺,也要给我逮两只回来!”
第二天一早,徐家父子带着棍棒和麻袋,领着家里的大黄狗,向野外出发了。
捉野兔最好的季节是冬天,那时野外可吃的食物稀缺,野兔们被迫扩大觅食范围,极易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在它们行进的路线上设置一些绳套或陷阱,捕捉难度并不是很大。
尤其是在下大雪后,野兔在雪地里跑不快,放狗去追,十有八九能追住。
然而现在是数伏天,兔子最怕热,它们可吃的食物又到处都是,随便出来转一遭,就能吃得饱饱的,然后躲进洞里避暑,整天不出来。
徐家父子知道“守株待兔”的成功率不高,就主动出击,寻找兔子洞。
可是兔子洞一般在杂草间极为隐秘的地方,又因“兔子不吃窝边草”,周围没形成鲜明的特征,极难找到。
二人一狗从早晨奔波到太阳落山,一无所获。
倒是遇见过一只野鸡,追了半天没追住,大黄狗虽然跑得快,也很尽责,奈何没长翅膀。
在往回走的时候,大黄狗忽然奔到一道土梁前,站在那里,回头冲着徐家父子吠叫。
两人过去一看,土梁上有个浅浅的洞,洞里蜷缩着几只刺猬。
相比捉兔子,捉刺猬就容易多了。
愚蠢的刺猬,以为自己有了一身“盔甲”就可以高枕无忧,所以不像兔子那样把窝建在隐蔽处,往往随便找个地方,扒个不太深的巢穴,就拖家带口地住进去了。
当地农村人经常能见到刺猬,但他们从不吃刺猬肉,至于原因,不得而知。
事实上,本地人除了吃野兔和野鸡肉外,其他野味都不吃。
而大多数的当地人,连野兔和野鸡肉都没吃过,只是觉得能吃,只是听吃过的人说很香,外酥里嫩,味美汁鲜。
所以本地人看见刺猬,往往秋毫无犯,这大概也是本地刺猬没有危机意识的原因吧。
不过,有些顽皮的孩子会捉来刺猬玩,玩上两天,新鲜期过了,也就不管了,任其自生自灭。
如果在平时,徐家父子看到这窝刺猬,不会有太大的兴趣,但是今天不同,李玉花给他们下了死命令,捉不到兔子,那就捉几只刺猬回去交差吧,最起码能证明他们没偷懒,总比空手回去强。